在極盡忙碌的生活裏,充斥著各種思慮

你多久 沒有擁有 屬於自己的五分鐘

打開感官~讓我們一起聊聊咖啡經

9b978a527790bc976ef2f8bd7a058941.jpg

 

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可追溯至百萬年以前,相傳咖啡是衣索比亞高地一位名叫柯迪的牧羊人發明的羊兒在無意中吃了一種植物的果實後,變得充滿活力四處蹦跳,之後他嘗試將這種果實分送給修道院的僧侶吃,結果發現吃過的人皆覺得神清氣爽,因此後來漸漸用作提神的草藥,而這種紅色的果實便是成熟的咖啡果實。

咖啡果實.jpg

 

 

 

 

咖啡的演進:

 

l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咖啡磨粉後直接沖泡後過濾飲用,只為了補充美軍戰力後的能源補給。1966年美國的艾佛瑞.畢特推廣歐式重烘培現磨現泡的觀念,百分之百阿拉比卡豆種,重視口感品質的味蕾,而畢特的徒弟星巴克引進了義大利卡布奇諾、拿鐵,帶動了全球精品咖啡時尚感。
l千喜年前後,瑞是雀巢推出了全自動濃縮咖啡機的產生,只為了讓人們方便沖泡。後來有一批挪威的咖啡師不願意向全自動咖啡機低頭,因此利用半自動的義式咖啡機搭配精湛的拉花技術和莊園咖啡,提供拉花的視覺享宴。
l第三波咖啡美學化發展至今,人們也日漸注重所謂的「黑咖啡原味」。從莊園單品豆、產量稀少的精品豆開始,論產區、論風味特性,甚至對於沖煮的手法、器具,到烘焙程度的差異等都非常講究。對於許多愛好咖啡的人們來說,已經不再只是喝咖啡,而是一種戀上鑽研咖啡學問的「偏執」。

據說喝咖啡的習慣是從第 10世紀前後開始的,最初的時候是在衣索比亞,之後就被推廣到阿拉伯等地。於是咖啡就被當成代表回教國家的飲料,也有人傳說,最早的咖啡店出現在麥加,就這樣,咖啡很自然地就被推廣到中東附近,並且引起了歐洲人的注意,漸漸地傳入世界各地。

 

 

咖啡果實的內部構造

™很多人雖然喝過咖啡,但卻不清楚咖啡果實原本的樣子。從咖啡樹上採摘下來的果實(也有人稱作咖啡櫻桃Coffee Cherry
™在結構上由外而內大致上分為果皮、果肉、果膠層、硬殼(或稱為羊皮層)、銀皮、以及最內層的咖啡豆種子。

咖啡果實剖面圖.png

u隨著咖啡產區的地域性不同、氣候不同、甚至是海拔高度的不同等,每一項因素都使得在處理法的選擇上有著關鍵影響力。
u更因此,無論在哪一種處理法的過程當中,每脫去一層果實的結構都有它們不同的用意、不同的風味存在。

咖啡果實構造-02.jpg

 

咖啡豆品種

世界上有超過100 種咖啡,其中最普遍的兩種就是阿拉比卡(Arabica)和 羅布斯塔(Robusta/Canephora)。

咖啡廣告裡常常強調他們使用百分之百的阿拉比卡咖啡

 

咖啡品種.png

 

咖啡老行家都知道:

喝酒看年份,喝咖啡看產地

產地的土壤、氣候、海拔高度都是形塑咖啡味道最根本的元素。不同產地種出的咖啡,味道自然大大不同。

幾個主要產地的咖啡味道特色:

l巴西:大部分產羅布斯塔,口感濃烈,有巧克力餘味。大賣場的咖啡產品通常來自巴西。
l中美洲、哥倫比亞:味道比較淡,平衡度好,低酸度,餘味有果香。在美國比較流行。
l印尼:有泥土芳香或煙熏味,有苦可可餘味,醇度厚實。
l衣索比亞:咖啡原產地,種類多樣性高。許多被形容有糖漿味,並有草莓或藍莓的餘味。
l肯亞:味道厚實,有點番茄酸味。
l夏威夷:帶甜香、溫和、香醇、柔潤。
 

圖片1.png


 

 

 

arrow
arrow

    Ailina彗星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